碑额一般镌刻该碑的全名,多为篆书体。《碑版广例》:“碑首或刻螭、虎、龙、鹤以为饰,就刳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元吾丘衍《学古编·三十五举》:“凡写碑匾,字画宜肥,体宜方圆,碑额同此。”叶圣陶《登雁塔》:“向来玩碑的无非揣摩书法,考证故实,注意到碑额、碑趺和碑旁的装饰雕刻是比较后起的事情。”将多种碑额刻字拓片汇集,或制版影印的“碑额集”,可以窥见风格各异的篆体风貌,不失为研究、学习篆书的好材料。

王君墓神道

作品简介:神道阙额拓片髙39cm,宽52cm,立于西晋太康五年(年),出土于山东安丘。

释文:晋故安丘长城阳王君墓神道。

赏析:四行十二字。装饰性极强,“安、长”等字篆法有异,横画方起方收,垂笔则多自然出锋,如同薤叶倒垂,应是倒薤篆的一种风格。

成晃墓志

作品简介:此碑形墓志拓片高63cm,宽28cm,立于西晋永平元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晋故处士成君之碑。

赏析:两行八字。书刻简单,装饰性不强,特点是起笔重收笔轻,垂脚悬针。柯氏评云:“成晃碑额,篆书小字虽不甚工,亦是中锋悬针之笔,论书者皆不可忽也”。

孙氏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9cm,额拓高38cm,宽32cm,立于西晋泰始八年(年),出土于山东新泰,现藏泰安岱庙。

释文:晋任城太守夫人孙氏之碑。

赏析:三行十一字’“太”作“大”。方笔隶书,雁尾圆劲,继承石经“折刀头”笔法,偶有篆笔,如“孙、之”等字,增加了一丝古意和灵动。布白较为疏朗,显得清爽松和。

皇帝三临辟雍碑额

作品简介:全拓高cm,宽cm,石立于西晋咸宁四年(年),出土于河南偃师。

释文: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

赏析:四行二十三字。隶书。西晋隶书题额相对普遍,与汉魏常见篆额的风气已有不同。其书写风格也较为接近,显承汉熹平、魏正始二石经的笔法而来。长横起笔与长撇收笔波挑处常作“折刀头”。结字方峻,线质尖刻,锋芒毕露。整体来看,技法娴熟、工稳精致,但因为太过程式化,再也没有汉隶古朴浑厚、沉雄洒脱的气质,柯氏云:“今论其书法’西晋诸志出于洛下,字体袓述正始石经,若出一手,皆卫敬侯之祛也。然用笔过求精巧,少汉隶简劲之致”。同曹魏隶书一样显得“矫厉”、“寒俭”。

但《皇帝三临辟雍碑》的章法值得一提,柯昌泗云:“额字之多,当以晋辟雍颂为始见,……凡二十三字,分四行,皇帝写高一格,皇太子字平阙。六朝以前碑额,字多式奇,无逾此者”。

管洛墓碑额

作品简介:碑形墓志,拓片高58cm,宽24cm,立于西晋永平元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晋待诏中郎将徐君夫人管氏之墓碑。

赏析:三行十五字,“管”作“菅”。隶书,笔画丰肥,字势纵长,其折刀头笔法带有鲜明的石经书风。

张朗墓志额

作品简介:碑形墓志,拓片高54cm,宽27cm,立于西晋永康元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晋故沛国相张君之碑。

赏析:三行九字。隶书,体取横势,笔画匀和细劲,秀整中带随意。

骠骑将军韩府君神道

作品简介:石已残损,拓片高48cm,宽54cm,立于西晋永宁元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晋故散骑常侍骠骑将军南阳堵阳韩府君墓神道。

赏析:四行二十字,仅存中间两行。结字方整谨严,取势趋纵长,笔画匀细,既有折刀头,也有尖笔出锋,气象森然,殊乏厚重。

王君墓表

作品简介:拓片高11cm,宽12cm,立于东晋,无年月,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晋故虎牙将军王君表。

赏析:三行九字,隶书,笔画匀细,体势方整秀气,虽厚重不足,而清劲有余。

爨宝子碑额

作品简介:拓片髙cm,宽59cm,立于东晋义熙元年(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年)出土于云南曲靖。

释文:晋故振威将军建安太守爨府君之墓。

赏析:五行十五字。额与碑皆出一手,隶书,己有楷书笔法。稚拙古雅,深得近世以来书家喜爱。

东晋禁令渐趋松弛,立碑者渐多,但存世极少,现在看到的东晋石刻以墓志为主,志多无额,更无盖。碑刻主要有《杨阳神道阙》、《爨宝子碑》、《好大王碑》等,并无篆书。刘涛先生在《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一书中总结到,东晋的铭石书大多采用隶书体,隶书的体态大致分为四种类型:1、基本延续曹魏、西晋隶法者,如《王君墓表》、《谢鲲墓志》等;2、方笔隶书,如《王兴之墓志》等,数量相对较多;3、草率的隶书,如《孟府君墓志》等;4、美术化的隶书,如一些砖文。以上归纳虽不尽精确,还是颇为全面。总体而言,作为新体的楷书与旧体的隶书彼此纠缠和沾粘,不易明确划分。启功先生将魏晋时期杂有楷式的隶书称为“新隶体”,就表现出对此隶楷变体命名的难度。但楷体开始正式进入铭石书的内涵之中,《爨宝子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现存十六国时期(年?年)石刻均为隶书,如《广武将军碑》、《吕宪墓表》等,虽偶杂楷法,还显得朴拙浑脱,粗矿率真,古意盎然。以此可知,北方书法还处于古法延续的环节中,其进程虽然已经落后于东晋的新书风,但是为古法顺利过渡到北魏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石帆铭

作品简介:拓片高cm,宽61cm,立于南朝宋元嘉十七年(年),出土地点不详。

释文:石帆铭。

赏析:篆额一行三字,篆法规范,体势修长,线质细劲圆通,在玉箸与铁线之间。吴昌硕曾题跋“吴中第一古石”。

萧秀碑额

作品简介:额拓高49cm,宽61cm,立于南朝梁天监十七年(年),出土于南京。

释文: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赏析:题额四行八字。《萧秀碑额》实为神道题额,隶楷夹杂,横画与捺画皆有雁尾,显得丰肥酣拙,圆活厚重。

吴平中侯萧景阙

作品简介:额拓高宽尺寸阙如,石立于南朝梁,出土于南京。

释文: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

赏析:六行二十三字。此额笔画瘦劲平直,楷法略带隶意,笔法简单,刊刻简率,骨多肉少,殊无古意。但此刻正书反文,庾元威《论书》杂体中所谓“反左书”一种即此。

南朝碑刻存世少。碑志也绝少隶书,更难见到篆书。在新体全面盛行的局面下,八体六书的秦汉书写系统落下帷幕,曾经的主流古体在南朝渐趋消隐,代之而起的是齐梁之间书家游戏笔墨的各种派生杂体。在这些或古或今的杂体中,比较有名的有蝌蚪书、倒薤书、鸟书、虫书、垂露篆、悬针篆等,最有名且后来在唐宋一度运用到额盖中的杂体,当数产生于东汉末、传为蔡邕发明的飞白书。这种书体直到今天还为爱好书法的人们所津津乐道。

皇帝东巡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髙cm,宽77cm,立于北魏太延三年(年),出土于河北易县。

释文:皇帝东巡之碑。

赏析:两行六字。施蛰存《北山集古录》云“堂皇碑碣’有关政治、历史者,此石仍可为北魏第一碑也”。既述君臣赛射盛事,自非普通书手之笔,当出于朝廷认可的重要书家。以楷书笔法写篆字结构,一般称作“楷篆”’此后,这类书迹风格一直在北朝至隋唐的碑额和志盖上有所展现。惟“东”字近似“柬”字,变形无出处。针对这类普遍性的字法问题,迁洛之后,文字学家江式才会那么沉痛地上书略陈文字混乱之弊,并致力于标准字学的推广。

北魏碑额书迹可以迁洛为界划分为“平城时期”和“洛阳时期”。

平城时期代表性的碑额类书进有?《皇帝东巡之碑》、《大代华岳庙碑》、《平国侯韩弩真妻碑》、《嵩高灵庙碑》、《灵山寺塔铭》、《司马金龙墓铭》、《晖福寺碑》等。.目前看到此时期的文献谈到篆书时大多已用了“楷篆”一词,如《魏书,窦遵传》记载:“遵善楷篆,北京诸碑及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多遵书也”;《周书,黎景熙传》:“其从祖广……尝从吏部尚书清河崔玄伯受字义,又从司徒浩学楷篆,自是家传其法”;北魏前期清河崔氏书风影响极大,所传“体势”有楷篆、草书、隶书、行押。因此“楷篆”基本对应于现存的北魏篆额书体。

北魏迁洛()后也曾有禁碑令以控制私家立碑,但总体上碑禁不严,现存碑石也较多,种类亦富。

灵山寺塔铭

作品简介:拓方35cm,宽34cm,立于北魏太和元年(年),出土于山东黄县。

释文:魏光州灵山寺塔下铭。

赏析:题额三行九字。为此期的楷书题铭,朴厚匀称,字体与章法处理皆具匠心,方笔之外,出现了个别字如“山、塔、下”某些点画的鱼尾状起笔。后来很多额盖上都有这样分叉的起笔甚至收笔,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芝英篆”写法有一定关系。

晖福寺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髙cm,宽83cm,额拓高63cm,宽53cm,立于北魏太和十二年(年),出土于陕西澄城,现存西安碑林。

释文: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

赏析:題额三行九字。此额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大、代、公”等字的曲线尤为舒展,似蝌蚪篆,又似鸟虫书,“大”字用笔活泼、造型生动,像是一个舞蹈中的人,灵动可爱,与其他字的方直排叠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空间虚实相生,疏密有致,或曲或直有动有静,堪称碑额中的妙品。

从笔法上看,以上北魏几品碑额横竖平直,多方笔起收,方折与圆转并用,撇捺长画则由重到轻弯曲出锋,其方笔和出锋的感觉略同楷法,则“楷篆”一词并不精确,只是概指。

中岳嵩高灵庙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7cm’额拓髙42cm,宽60cm’北魏太延年间(年?年)立于河南登封嵩山。

释文:中岳嵩高灵庙之碑。

赏析:题额四行八字。用笔提顿起收处夸张率意,虽是重要碑刻,结构圆和方正,但篆法有不合六书处,“中岳”二字起收处如杂体為“鹄头篆”,“嵩、灵、庙”三字单独看不容易认出,“月”部写法颇怪异,“岳”用异体,“之”字上加一横,皆秦汉篆法所未见。另外凡口字皆不封口,不知是刻工无意还是书家有意这样处理。不过额字总体风格统―,结构精巧’点画耐人玩味,书此者允为篆书美化之高手。

司空康王墓表

作品简介:全石拓片及额拓高宽尺变阙如,立于北魏太和十二年(年)。

释文:司空琅玡康王墓表。

赏析:题额四行八字。此额风格与《东巡碑》更相近,多为方笔直线,而每个垂笔出锋姿态皆有倒薤意趣,“康”字更像一株椰子树或棕榈树,下边四点又像水中的蝌蚪,“空”字的工部还多了一些盘曲,整个节写看来似乎糅会了几种杂体的写法。庾元威曾说杂体“资于画”,形象介于字和画之间,从《晖福寺》的“大”字和此额的“康”字可以看到,所谓装饰性应该还是有某种来历的。在当时可能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写法或者变形,而不是书家临书时随意地想当然为之。如果说没有对于杂体有所了解的社会背景,以及欣赏这种书写的受众,这样重要的碑刻竖立之后,岂不要遭到众多的责难?

到洛阳时期,情况开始有所变化,除了原有的平城风格在继续,“楷篆”的风格内涵还有增加,另外楷书开始上额,接近秦汉笔法的篆书也有出现。同时,志盖开始出现并体现出了与碑额的某些联系。

皇帝吊殷比干文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8cm,额拓高41cm,宽62cm,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年〉,出土于河南汲县。

释文:皇帝吊殷比干文。.

赏析:四行七字。传为崔浩正书,以此碑的意义和崔浩当时的地位、笼罩性的书风影响,碑额是否由他本人书写并不重要,其大致楷篆风格于此中可见。碑额笔画中曲与直、方与圆的强烈对比是平城面貌的继续。收笔出锋尖锐,纵笔多垂直,当是悬针篆。

始平公造像

作品简介:著名的北魏阳文刻石,全碑拓片高90cm,宽40cm,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年)立于河南洛阳。

释文:始平公像一区。

赏析:两行六字。额与碑为同人所书,笔势雄强,节奏鲜明,势方笔圆,锋芒毕露而沉雄厚重,为北碑之典型代表。

洛阳时期楷书上额数量渐多,较早有著名的阳文《始平公造像》,阴文《张猛龙碑》(年〉,兼有阴文和阳文的《马鸣寺根法师碑》(年)等。志盖上也出现楷书,如《元显儁墓志》(年)、《穆玉容墓志》(年)等。

元简妃常氏墓志盖

作品简介:这是现存较早的志盖,《北京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汇编》言其附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年)元简墓志之后,具体年份待考。全盖拓片高52cm,宽57cm,原石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太保齐郡顺王常妃志铭。

赏析:两行十字。此盖书风统一,时见异趣。用笔轻松洒落,结字舒和对称,有束腰弧线,多方笔。起笔直落,垂角则尖细出锋,似倒薤篆。

韩显宗墓志

作品简介:碑形墓志,全石拓片髙cm,宽83cm,额拓高63cm,宽53cm,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释文:魏故著作郎韩君墓志。

赏析:题额三行九字。志文为典型的洛阳体楷书,笔法风格与《元简妃常氏志盖》相近,刊刻精细。末行为“太和廿三年岁次己卯十二月壬申朔廿六日丁酉”的纪时语,字体为较随意的楷篆,可见当时的一般篆书风貌。

霍扬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4cm,立于北魏正始元年(年),出土于山西临晋。

释文:密云太守霍扬之碑。

赏析:题额两行八字,中有穿。此额基本取消了曲线或者弧线,代之以全部的方折,惟垂笔处常有小弯钩转向上挑起。每个字都有多余和故意的方形盘曲,疑为杂体之一的尚方大篆,可能还是唐宋官印文字九叠篆法之原始雏形。“之”字多一横,“太守”等字篆法也颇为诘曲怪异’难以辨识。

高庆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80cm,立于北魏正始五年(年),出土于山东德州。

释文:巍故光州剌史贞侯高君之碑。

赏析:四行十二字。笔酣墨重,界格内字画饱满,为著名的“德州三髙”之一。

高贞碑额

作品简介:全碑拓片高cm,宽90cm,额拓髙31cm,宽45cm,立于北魏正光四年(年),出土于山东德州。

释文:巍故营州刺史懿侯高君之碑。

赏析:题额四行十二字。“德州三高”的风格在整个楷篆碑额中强烈而独树一帜。从上图《高庆》与此《高贞》二额看来,总体特点是笔画宽厚,字格饱满,结构匀称。用笔起收处有轻重节奏对比,短方笔,长曲笔,收笔与垂角皆提笔出锋,带有丰肥的倒薤篆趣味。“君”字篆法独特。

凝光寺碑额

作品简介:宗庙碑,全碑拓片高cm,宽83cm,立于北魏〔年)。

释文:魏凝光寺弥勒颂碑。

赏析:题额两行八字,楷书。残损斑驳的石质凸现额书的拙朴苍劲。

扫一扫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大的医院
看白癜风要多少钱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beishengzx.com/hbmt/106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