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友们近期北京气温骤降到0度以下据说周末还有冷空气袭来听起来就让人哆嗦不过在咱大房山却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冬暖夏凉,景观独特不仅是世所罕见的旅游圣地更是游人们冬季打卡的不二选择在这个寒冬腊月该景区内却丝毫未受冷空气影响许多小伙伴可能已经猜到了这里就是“北京的地下明珠”——石花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这一大自然的壮丽奇景以及它的形成原因

01.

被明代僧人偶然发现

明正统十一年(公元年),一位叫圆广的云游僧人来到南车营村,见这里风景秀丽便决定于此小憩,但盛暑中一股清凉的气流令他倏尔惊醒,他下意识地顺风望去,见阵阵凉风来自山沟北侧岩石的缝隙间,好奇心驱使他去弄个明白,便抡锤握凿在凹处乒乒乓乓干了起来。

终于凿开了一个桶口粗的洞口,他穿过薄壁的洞口,向里爬了很远很远,看到了眼前一点点越聚越大的荧光,借着荧光他看到眼前这个巨大的洞穴中装饰着许多千姿百态、晶莹透亮的柱状、花状、伞状、球状神奇绚丽的景物,他陶醉了,便于此奇洞为家,潜心修行。因洞内生有绚丽多姿的钟乳石花后来便被人们称为“石花洞”。石花洞里四季恒温,无论外面多热,洞内温度一直保持在13度,绝对是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圣地。

如今,时间虽已过了年,但在当代名人赵朴初先生题名的“石花洞”旁侧,“潜真洞”三个刚健的楷书大字仍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02.

上亿年形成的“地下明珠”

石花洞是中国四大岩溶洞穴之一,另外三个分别是桂林芦笛岩、福建玉华洞、杭州瑶琳洞。它也是国内发现的岩溶洞穴中集规模大、洞层多、沉积类型全、次生化学沉积物数量大的洞穴,其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居世界洞穴前列。那么,如此难得的世界奇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在四亿年前,北京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随着地壳的运动,几经沧桑变迁,将海底抬升为陆地。七千万年前,华北地区又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逐渐形成了北京西山。而原海底的碳酸盐逐渐被溶蚀成许多岩溶洞穴,石花洞就是其中之一。简单概括石花洞的形成,共有7个过程:浅海沉积—抬升为陆—海陆交互—复为陆地—断裂变形—岩溶初成—地貌形成。随着地壳运动在多次的抬升与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中,不断的地质变迁使这里发育成为多层多支溶洞景观。现探明的共有七层溶洞,每层景观各不相同,上下高差达米。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现在开放的是一、二层全部和三层、四层部分,整个游览游览长度达米。石花洞到底有几层,是存在争议的。有人分6层,有人分为7层,北京地质调查所的吕金波先生却把石花洞分为8层,他把石花洞的洞层形成和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形成对应起来了,已知永定河的阶地发育可以分为8个阶段,因此他认为石花洞也应该分为8层。地上的河流切割地表,形成阶地;地下的河流,溶蚀石灰岩,形成一层层的洞穴,道理是一样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单之蔷,石花洞5-7层游记

石花洞中常年恒温13℃,冬暖夏凉。

洞中更是存在十大奇观以及五个中国溶洞景观之最。

也因此,地质专家称其为“北京的地下明珠,岩溶艺术的殿堂”。

更值得一提的是,洞内琳琅满目的沉积景观记录了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环境变化的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beishengzx.com/hblt/132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