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哭长城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据史料记载,淄川城子村是莱芜故城,是齐长城上的一个军事要塞。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村东山上有孟姜女哭长城遗址,并在遗址上建有孟姜女庙。 传古时,有一家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南瓜,在隔壁姜姓人家的房顶上开花结果。收获时,南瓜中生出一个白胖美丽的小姑娘,因为这个瓜是孟姜两家的,所以取名孟姜女。孟姜女在两家老人的抚养照顾下,渐渐长大了。十八岁的孟姜女,不但学会了绣花,并且还学了些文化,姜孟老汉还以“攒四方”的方法,给她三十粒豆子,三十粒谷子,三十粒玉米,让她耕种,从此孟姜女也学会了种粮。两家老人不贪图女儿做些什么,而是让她学会自立,学会过日子。孟姜女知道两家老人的意图,非常勤奋,邻里百合都夸孟姜女是一个知书达理、孝敬父母、贤惠漂亮的好姑娘。 这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孟姜女忙了一天正想洗个澡早点休息,刚脫下外衣,就听到窗外丁香树丛有动静,她立即喊来父母,父母发现一名发烧病得很厉害的年轻人。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年轻人是楚国军队中的一名小武官,名字叫万喜良,因齐楚两国交战做了俘虏,被捉到齐国修长城,这次是趁外出征集木材之机逃出来的。孟老汉知道这些情况后,动了惻隐之心,决定偷偷把万喜良藏起来养病。在养病的这段日子里,一家人喜欢上了这名年轻人,孟姜女也很喜欢万喜良,但又碍于姑娘的情面不好直说,于是,就推说万喜良偷看她洗澡要父母把她嫁给这名青年。两家老人早已看出女儿的心思,决定择个黄道吉日为女儿完婚。这天是孟姜女和万喜良大喜的日子,姜、孟两家也为女儿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还请了鼓乐班子,可是当他们刚刚拜完天地,就见路上驰来一队人马,个个手持兵刃,手拿绳索,进门后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喜良绑了起来,临走说:“我们是齐国人,是奉官府之命,来捉拿逃犯万喜良的。”就这样,一对未入洞房的鸳鸯被无情之棍打得天各一方。 姜、孟两家原指望为女儿择婿成亲,老来有个依靠,不想官府追至,把女婿捆绑走了,使得女婿未入洞房先进牢房。孟姜女更是悲伤,白天不好当着四位老人哭泣,但晚上却泪湿枕头一大片。这天夜里孟姜女做了个梦,梦到丈夫万喜良浑身是血向她走来,并告诉她不要指望他能回去与家人团聚,让她另嫁他人照顾父母。孟姜女追问喜良这又为何?喜良回头就走,并不言何事。孟姜女哭着追赶丈夫,却被一块石头绊倒,醒来才知是一梦。秋天到了,孟姜女打听到自己的丈夫在齐、鲁边界淄河岸边的三泰山修长城,决定做好寒衣给丈夫送去,可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两家老人后,老人坚决不同意。老人们说:“喜良远离他乡,半年杳无音信,唯一的女儿再奔他乡寻夫,实在让人放心不下。地界又那么大,能否找到?”孟姜女却说:“我已与万喜良拜了天地,虽未入洞房,可也和她结成夫妻,我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山崖沟梁难挡我寻夫的路,难阻我找郎的心。这次出去,要是找到丈夫,一定要说服官府,我和喜良一起回来,如果一处寻不到,讨饭也要继续寻下去,死了我也要和他葬在一起。”父母见女儿意已决,心已定,只好为她拿上盘缠,哭着送她上路。 孟姜女带着为丈夫做的棉衣,千里寻找丈夫,一路上凡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感动。孟姜女一路打听,一路走。当她看到满坡的红高梁,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她想,说不定不久就能见到丈夫了。脚磨破了全然不顾,饥了渴了勒紧腰带,挂念父母思念丈夫,有时半夜醒来再也睡不着,就只好披星赶路。临近腊月,孟姜女来到了淄河边,齐王听说孟姜女是俘虏中小有名气的万喜良之妻,这次她千里来寻夫,的确是个执拗女子。可他也知道万喜良早在几个月前就连病带饿已死了。他的尸骨就葬在长城下,这事一旦让孟姜女知道,还不知出现什么后果。于是他只好推说万喜良外出征集木料未归。可是万喜良不幸身亡的消息还是被孟姜女知道了。她几天不吃不喝也不睡,爬到三泰山上望着淄河的水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大概是孟姜女思夫心诚所致,长城竟倒了三十里。长城坍塌后露出了块块白骨,孟姜女不知哪一块是丈夫的,但她知道为修筑长城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孟姜女在哭干眼泪后,一头投进了淄河。后来,人们把孟姜女常站的那块石头称作“望夫石”,她跳水的地方称作“寻夫处”。 孟姜女死后被齐王尊称为烈女,并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从此,有人就根据孟姜女千里寻夫的事编写了俚曲《十哭长城》进行传唱,这首歌一直唱到现在,仍久经不衰。她千里寻夫经过的地方,人们还为她修了不少庙,时常祭祀她。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当时的齐国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但经过几个朝代的补续和演义,尤其是自唐代始,杞梁之妻孟姜哭夫变成了哭长城,由哭“齐长城”变成了哭“秦长城”,且这一传说在国内及国外流传至今。山东及河北部分地区是这一美丽传说流传的核心区域。 千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流传很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长期以来世人错误地认为孟姜女哭的是河北的秦长城,却不知实为山东淄川的齐长城。 这个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经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设祭吊唁。 到了战国时期,《檀弓》一书引曾子的话中对这段史实增加了“其妻迎灵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孟子?告子下》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从而把“哭夫”的史事变成了“悲歌”流行曲。 西汉时,刘向在《烈女传》中说:“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至此,故事又由“悲歌”演变成了“崩城”。 东汉时,有《杞梁妻叹》琴曲,并称曲系杞梁妻自做。 西晋时,崔豹《古今注》中有:“杞植妻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是说杞梁妻高声哭倒了杞国都城。到了唐朝,诗僧贯休作诗《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贯休竟把杞梁变成了秦朝人,并被筑在城墙里,其妻哭崩了秦长城。从此,杞梁妻及其后来演变成的孟姜女就与秦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既然杞梁和杞梁妻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当然也就不可能事发在多年后秦始皇修筑的秦长城。其实,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对此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孟姜女故事研究》等一系列文章,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不是秦长城。 公元前年(春秋时期,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今山东莒县),不幸身亡。其妻孟姜迎柩至郊外(齐长城与淄水交汇处)。齐庄公欲在此处吊唁,孟姜抵制,要求按仪节到宫舍祭祀。齐庄公允诺。“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即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西汉刘向《烈女传》) 女人脸上长白癜风北京哪个白癜风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beishengzx.com/hbxx/58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