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式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3591262929630808&wfr=spider&for=pc 在宋辽对峙时期,今海河以北的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蓟州区、东丽区及滨海新区一带,均属大辽国管辖,当时燕京(今北京)是大辽国所谓的五都之一的南京,为解决南京用粮,需要从海上将东北一带的粮食运到北塘河口,再通过运河水路转运,这条水路即所谓的萧太后运粮河。
综合吴文涛的《北京水利史》,武清政协文史委编辑的《御河文化史料》以及冯品清的《大运河史话》,笔者分析,这条运粮河由四段河道组成: 第一段,是北京境内的萧太后运粮河。从今北京陶然亭湖一带东行至龙潭湖,出左安门向东南方向经十里河、老君堂、马家湾、高力庄,一直到通州的张家湾。 第二段,是从张家湾至武清境内下伍旗镇西王庄村北的这段北运河。 第三段,是人工河道加上自然河道组成。包括下伍旗镇西王庄东行的黄沙河部分河段、柳河部分河道,通过八间房,再经过河北屯后洞上、南口哨、北口哨,往东北到宝坻区大口屯的人工河道。 第四段,由大口屯沿青龙湾河(清代以前为天然河道)往东南入宁河区的七里海、北塘海口与蓟运河相汇。 在武清民间,传说中的萧太后运粮河,主要是第三段。河北屯镇有武洞上、西洞上、后洞上三个称“洞上”的村,据年出版的《武清县地名志》载:上述3个村庄位于镇驻地河北屯以东1公里左右,此地原为辽代萧太后运粮河囤粮之所,成村后得名“囤上村”,后因“囤”字讹变为“洞”,而称为“洞上村”。明朝永乐年间,洞上村部分居民西迁另建新村,称“西洞上”,后又有一部分村民迁往洞上村北建新村,遂称“后洞上”,为区别这两个洞上村,原“洞上村”改称为“武洞上”。上述地名史料,可佐证萧太后运粮河的存在。 年秋,笔者曾沿河北屯、武洞上一线,考察了运粮河的部分残留河道。在武洞上村南,以及后洞上、西洞上之间,看到一条东西向弯曲的河道(3个村庄的地理分割线),后洞上南部的河渠两侧有茂密的柳树、杨树,河渠内有杂草;武洞上与西洞上之间的部分河段,已变成规模较大的坑塘。当地村民说,这些水面都是萧太后运粮河残迹。 笔者在武洞上村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一棵古树。据《武清古树名木》一书介绍,这棵古槐胸径.7厘米,树高15.6米,年有关部门设立保护牌时,其树龄为年。另据一位张姓村民介绍,在这棵大树以南米处,曾多次挖到过露天灶台及锅片、瓦罐等生活用品,说明这里确曾是运粮河的囤粮之所。 萧太后运粮河及相关的民间传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让今天的我们遥想当年的社会形态与运输方式,触摸历史的搏动。所以,我们对历史除了敬重,更要保护。 —END—文字:侯福志 编辑:姜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ebeishengzx.com/hbxx/14594.html |